為規范和指導化妝品分類工作,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藥化注冊司組織起草了《化妝品分類規范》(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分類規范》),并于1月17日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對此,參與起草工作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石鉞博士表示,《分類規范》將為我國的化妝品監管提供科學有力、清晰明確的分類規范體系保障。
科學分類 簡單明確
作為我國化妝品的根本性法規,《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及《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實施細則》頒布實施已有20余年,其對化妝品分類的界定已不能滿足行業發展的需求和化妝品監管工作的實際需要。為此,國家食藥監總局藥化注冊司組織專家調研分析現有化妝品品類,優化細化現行分類,建立科學合理的化妝品分類方式,為化妝品行業的規范發展和科學監管提供依據。
據介紹,《分類規范》采用線分類法對化妝品進行細化分類。在代碼結構上,采用層次碼,依次分為產品功能宣稱、作用部位、產品劑型和使用人群4個層次。在編碼方法上,類別代碼由第一層至第四層編碼按先后順序組合在一起,層間用“-”進行區分。每層用2位或2位以上數字表示,代碼為01~99。涉及多種宣稱、使用部位或使用人群時,可按其風險程度依次排列,如防曬修復類的宣稱編碼為0920。
“分類編碼規范簡單明確,可操作性強。”杭州市化妝品行業協會秘書長傅狄忠認為。
石鉞則表示,線分類法可以確保分類科學和安全。實施編碼原則,可以準確地定位產品功能、作用部位以及劑型信息,有利于更準確地把握產品的安全性信息,利于產品的追根溯源。
多方借鑒 與時俱進
據了解,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現行的化妝品分類原則大都以功效宣稱、使用部位、劑型、使用人群等基礎因素為主要坐標。如美國以產品功能對化妝品進行大的歸類,同時兼顧特殊使用部位以及特殊使用人群;歐盟則結合功能、作用部位和劑型,同時考慮特殊使用部位;日本將化妝品、醫藥外用品進行功能細化,再以功能為基準進行分類;韓國則以功能作為分類的一級坐標,同時結合特殊部位以及特殊人群,使其分類體系更加完善。
“我國是在充分借鑒和參考上述市場成熟經驗的基礎上,綜合安全風險因素,建立功效宣稱、使用部位、劑型、使用人群、安全風險基礎上的化妝品分類原則。”石鉞表示,這為化妝品行業的規范發展和科學監管提供了依據。
消費者選購化妝品是建立在對化妝品功能的使用需求上,因此,功能性原料的選用成為影響化妝品安全的第一要素。”中國化妝品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孟宏認為,隨著社會和市場的發展,人們對化妝品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如眼、唇等部位,產品的刺激性要盡可能小。
編碼管理 規范監管
根據《分類規范》,我國將對化妝品實行編碼管理。屆時,市場上任何產品都將歸入相應品類,且對應相應編碼。
采用這種分類方法,可以準確地定位產品的功能、部位、劑型以及使用人群,有利于更好地分析把握產品的安全性信息,對問題產品追根溯源,也有利于科研和監管工作向更加細化規范的道路發展。”石鉞表示,考慮到涉及化妝品安全性的因素會出現新的動向,《分類規范》采用了開放式表格對化妝品分類進行動態管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從目前反饋的信息看,有企業提出“化妝品分類編碼”分類過細,且有些分類項目不夠清晰甚至交叉。對此,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美容化妝品商會副秘書長張金鐵表示,希望監管部門在概念分類上更加清晰,便于企業執行。同時他們也會全力配合開展宣貫,組織企業學習培訓,深入理解《分類規范》的實施意義和具體原則。